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汉堡时间 4月4日
 
呼吸机不够用了!那么多急症病人都在等。给谁上,不给谁上?上不了呼吸机的人马上就会在医护人员眼前断气、死亡。
 
重症病房里的呼吸机都被占用着。忽然送进来一位30岁出头的女病人,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时候,我们应该把呼吸机从80岁的老人身上取下来,去抢救这位年轻的母亲吗?
 
当医疗物资少于需要抢救的病人时,谁掌握决定病人生死的大权?
 
在灾难面前,什么是人道主义?
 
有一些日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在新冠疫情的重灾区——意大利的贝加莫,一位72岁的神父把自己的呼吸机让给了一个比他年轻得多的人,自己死在新冠病毒手里。死前他说,他的一生过得心满意足,再加上他无儿无女,没有牵挂,所以,他决定结束此生,把生的机会让给他人。
 
这位老人无疑是一位英雄。等灾难过后,贝加莫应该在他服务过的教堂里为他立一块碑,永远纪念他。世界上读到这条消息的人都被感动了,感动的原因在于悲剧里的崇高性。英雄必以悲剧而终,否则不成为英雄; 同时,英雄的悲剧性结局成就了他人的幸存或幸福,因而崇高。
 
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当英雄,我们更不能要求老年人因为他们在世的时间有限,就必须把呼吸机让给青壮年。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对老年人明确提出了这项要求。否则,人类社会向野蛮的倒退就是分秒钟的事情。
 
但是我们都读到了这样那样的报道,在抢救新冠患者的前线,意大利已经第一个这样操作了,西班牙和法国随后。他们拿出了在战争医学和灾难医学中不得不使用的临时条例,按照以下两个标准分配因挤兑而极度匮乏的医疗资源:1,优先抢救存活希望大的病人;2,优先抢救自然生存时间长的病人。这意味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对老年人的抢救。
 
新冠病毒的首攻对象之一就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病情进入危重阶段后,老年人又成为首先被放弃的治疗对象。如果现实必须如此残酷,在我们庆幸自己不属于病毒袭击的高危人群时,让我们短暂地走进一次老年人的内心世界。我猜想,大部分老年人心怀一种不自觉的自卑,他们已经衰老虚弱,怎么好意思跟拥有未来的人去争生存权呢?他们只能捂着自己的害怕和恐慌,不给人看。还有另一种人也很慌张。在电视的零星报道中,我多次听到德国医生说,我们非常非常担心,在意大利发生的情况假如有一天在德国上演,我们当医生的真的不知该怎么办,太难了!
 
而昨天晚上播放的一条电视新闻,让我几乎快乐起来,尽管“快乐”这个词在目前的疫情灾难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14位重量级的专家在柏林连开了十天的紧急会议后,终于制定了极端情况下的德国标准。这份决议的名字叫《关于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医疗资源在急重症情况下的分配决定》,长达11页,于4月2日向全体医学界传达,一天后向全社会郑重宣布。这14位决定的制定者,有来自德意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成员,重症救护一线的医生,还有著名护理专家及法律专家。
 
他们制定了一个不同于意大利等国的分流标准。如果有一天在德国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无法抢救所有需要抢救的病人,德国医生将遵循“救治成功前景”这个原则。谁最有获救的希望,就抢救谁,只有这样,才能抢救出最多的人,把死亡人数控制到最低。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国籍、社会地位是什么,你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一个透明的病情评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有各项评分指标:你当前所患的新冠病毒的感染严重程度,你是否有基础病,你的基础病对你获得救治的影响或障碍如何,你此刻的身体状态及虚弱程度,等等。
 
病人是否能进入重症病房,是否能上呼吸机,首先取决于病人本人是否愿意接受重症治疗。在取得本人的同意前提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综合评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在这里,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理论“无知之幕”起到了对公平正义的支撑,也就是说,在做出艰难抉择的时候,每个病人的社会属性全部被“无知之幕”隐去,剩下的只是有关他病情的客观数据。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位30岁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将被“无知之幕”隐去,仅供医生做出判断的,是她的病情在评分系统中的排列位置。“无知之幕”对名人大亨、难民和超市收银员也一视同仁。
 
如果有其他的重症病人,比如中风或肺气肿的患者也在等用呼吸机,他们会在评分系统中成为新冠病毒患者的竞争者。并不因为新冠病毒当前,其他病人的生命就退居其次,这也是《决定》中明确下来的一点。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项操作原则——多人决定原则:无论是对病人各项指标的评分,还是最终的资源分配决定,都要由至少三人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决定。患者的生死大权绝不能放在一个医生的手里,这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保护,也是对医护人员的保护。让谁生,让谁死,这样可怕的决定,如果做得不妥,轻则让医务人员承受自我良心的谴责,重则使他们长期病于心理创伤。《决定》建议每一个医院自行决定工作小组的组成。在德国南方城市弗莱堡的大学附属医院里,他们已经制定了由重症专家、急诊医生和重症护理的三重组合。
 
“德国的抗疫准备在欧盟国家中是做得最好的,但是,我们现在却为最坏的情况制定了行动方针。而且,咱们二人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这个极其可怕的事情,您不担心这样做会在民众中引起恐慌吗?”德国电视一台的主持人很直率地问马尔克曼教授(Georg Marckmann),他是德意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成员,该《决定》的制定者之一。“正相反,”马尔克曼回答说,“只有在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前,大家都知道了医院会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抢救病人,医生和民众心里才踏实。”
 
我们踏实了。我们祈祷这11页纸永远派不上用场。然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透明的行动原则,我们才知道在极端情况出现时,每个人会被怎样对待。我们会被当做一个具体的个人进入评分体系,然后被分配,或被拒绝。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因为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比如某一个年龄层,而被剥夺那个求生的机会。这是一个离公正最近的可怕方案。
 
 
 
 
 
话题:



0

推荐

王竞

王竞

43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德国教育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2003-2013年负责领导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和国际出版巨头阿歇特的在华业务,运作大量欧美与中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学、儿童教育和出版领域的合作项目。现居汉堡,中西文化项目顾问、写作者。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0年 43篇